在浙江省金华市艾青小学(又名金师附小),一直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习总书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号召下,开展了学科思政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有意义的效果。
一、数学思政:《分段计费》的两个主角
《分段计费》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其内容有两个:
内容一:交水费,10吨以内每吨2元,超过10吨部分,每吨3元,问19吨水需要交费多少元?
内容二:出租车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问15千米需要多少元?19元行了多少千米?
这两道题目都是例题,后面还跟了一些练习题。从上课伊始,我们听不出和思政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纯粹的解决问题而已。
大约课进行到二十五分钟左右,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觉得分段计费与一次性计费,哪种比较方便?学生普遍认为分段计费太烦了。老师接着又问:既然分段计费这么烦,为什么要设计分段计费这种计费方法呢?
同学们开始了热烈讨论。
讨论的结果一致认为这样可以引导居民节约用水,用这种分段计费的方法引导居民节约用水比说教的方法要好。
至此,节约资源这一思政点就在同学们的讨论成了焦点。与其它思政课的说教不同,数学直接可以用经济去落实资源的节约。
但课还不止于此,老师接着又抛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据我了解,水的成本是每吨2.5元,如果大家知道了水的成本,还会有什么想法?
同学们安静了好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
“这个是不是国家对老百姓的生活补贴?”
“这个是不是引导居民每个月用水10吨,10吨是保障用水?”
“这个是不是劫富济贫?”
......
同学们的思考焦点从3元转移到了2元,从节约转移到了保障。然后,老师开始了本环节的小结:呈现如下板书:
这是一节数学课,但那种来自学生讨论的、恰到好处的感触,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政了。
二、语文思政:《白鹅》的高傲因何而美
在听完数学课后,我们又听了一节语文课《白鹅》,作者是丰子恺。
老师也是有条不紊地讲着这篇课文的字、词、句、段。还有反衬、对比等文法。末了,老师突然间抛了一个问题:
大家怎么看作者丰子恺对白鹅的这种赞美?
同学们讨论后基本上认为作者是一个爱动物的人,特别珍惜小动物,于是便不吝赞美白鹅了。
老师接着说:我给大家提供以下素材,大家又会怎么看待作者丰子恺对白鹅的这种赞美?
素材:《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的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后,讨论的内容又有了深入:
“作者在日寇侵略下流离失所,没有尊严。”
“因为自己的没有尊严,反衬了白鹅的尊严,因为鹅不知道国破家亡。”
这些讨论,将文本的理解真正引向深入。
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会这样去赞美白鹅吗?为什么?如果作者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会如此地赞美白鹅吗?
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我们现在生活得有尊严,就不会这么夸张地赞美鹅了。”
“作者如果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能也不会这么赞美了。”
老师开始小结。
对听课的我们而言,我们分明已经感受到了思政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没有像太阳一样热烈地照耀,却像地下的岩浆层,持续的温暖。
三、学科思政,不经意间的触感
听了这节数学课和语文课,感觉到艾青小学的学科思政有个共同的特点:
一个数学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爬一座数学的山,山上长满了数字、运算、关系等,而到了山顶时,突然看见了一轮圆日,圆日分明闪耀着五星红旗的光芒。
一个语文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爬一座语文的山,山上长满了文字、语句、文法等,而到了山顶时,突然看见了一轮圆日,圆日分明闪耀着五星红旗的光芒。
这种分明的看见,是学生自己看见的,是同学们登顶后的豁然洞见。因为老师又不加宣讲,所以学生不会怀疑哪轮红日是老师设置的。他们会坚信,那轮红日及所闪耀着的五星红旗的光芒,是本已有之的。
而这种本已有之的感悟,可能是学科思政的魅力所在。
所以,面对艾青小学的学科思政的实践,我们分明看见了一颗闪耀着镰刀铁锤的光芒的心灵。
(俞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