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21日10时,国内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达75567例,累计死亡2239例,治愈18277例。2月19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394例,为春节以来最低!
疫情似乎正日渐明朗,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王辰院士:做好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准备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在人间存在的病。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从流行病学的流行规律、从病毒学生物学规律、从临床上防诊治方面的措施、在生产生活中的防范的措施,针对这个疾病这个病原的特点,做出相应安排。
此前,香港大学研究人员称,由于潜伏期病例大量输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主要城市不可避免地存在自主暴发的可能性。因此,新冠病毒可能不会消失。
美国传染病学专家阿梅什·阿达尔贾称:“众所周知,呼吸道传染病特别难以控制,因此,此次疫情让新冠病毒成为流行性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大。”新冠病毒有可能成为继目前流行的四种人类冠状病毒(229E、OC43、NL63和HKU1)之后,第五种流行性冠状病毒。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芬·莫尔斯也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先让我们经历一场重大疫情,然后再根据自身表现,成为季节性回归的呼吸道疾病。”
如何未雨绸缪,提前应对这种情况?离不开新冠病毒疫苗开发。近日,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
首个新冠病毒三维原子结构示意图出炉
日前,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在开发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绘制出了该病毒附着并感染人类细胞部分的首个三维立体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三维原子结构示意图或分子结构。这种蛋白质有两种不同的构象,一种是在感染宿主细胞之前,另一种是在感染过程中。这种结构代表了在感染细胞之前的蛋白质,称为融合前构象。(图片来源:Jason McLellan/UT Austin)
刺突蛋白图谱绘制,是疫苗开发至关重要的一步。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可以借此开发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来对抗这种病毒。该科研小组也正在研究新冠病毒潜在疫苗。
领导这项研究的奥斯汀大学副教授杰森·麦克莱伦团队研究冠状病毒多年,包括SARS和MERS病毒。他们已开发出一种方法来锁定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使其更容易分析,并能有效地将其转化为疫苗的候选分子。
图示:分子生物科学副教授杰森·麦克莱伦(左)和研究生丹尼尔·拉普。(图片来源:Vivian Abagiu/UT Austin)
“当得知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时,我们意识到必须马上采取行动,”麦克莱伦说,“因为我们可能是最先获得该结构的团队之一。我们很清楚应该加入什么突变,因为此前已证明这些突变对其他一些冠状病毒也有效。”
在获得中国研究人员分享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仅两周后,该团队就设计并生产了稳定的刺突蛋白样本。然后,他们又花了大约12天的时间来重建刺突蛋白的三维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结构),并向《科学》杂志提交了手稿,以加快其同行评议流程(通常需要几个月)。
该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结构生物学新Sauer实验室中采用了一项最先进的技术——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这使研究人员能够绘制原子级的细胞结构、分子和病毒的三维模型。
研究小组生成的分子及他们得到的结构,只代表了刺突蛋白的细胞外部分,但它足以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因此可以作为疫苗。
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利用这一分子来攻击新冠病毒。他们将利用分子作为“探针”,从康复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分离出自然产生的抗体,如果数量足够大,这些抗体可帮助治疗那些暴露不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例如,这种抗体可为抗疫前线的“逆行者”们(医护人员、军人等)提供保护。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疫苗研究中心(VRC)副主任Barney Graham帮助监督了实验,并参与撰写了这份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