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说,东北其实并没有衰落,只是在近几年全国互联网产业大爆发的过程中缺少存在感。北京有百度,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巴巴,但在2019年的中国互联网百强名单中,整个79万平方公里的东三省却仅有一家企业上榜。
毫不客气的说,正是由于东北在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新经济业态中缺少建树,让东北成为了“保守”、“固化”、“衰落”、“不创新”的代名词。
但出人意料的是,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后工业时代的东北主播竟然成为了东北向全国输出的主力“产品”。根据陌陌发布的《2019主播职业报告》显示,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职业主播占比竟然位居全国前三。
那么被视为不懂创新的东北,为何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东北主播,本文将试图为大家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东北如何成为盛产主播的土壤?本质还是靠教育
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的文盲率为1.92%、辽宁省的文盲率为1.93%、黑龙江的文盲率为2.06%,东北三省的文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的4.08%,可想而知东北三省的教育基础毫无疑问是冠绝全国的。
而我认为,这项成绩有赖于当年东北 “企业办社会”所打下的教育资源基础和东北历来重视教育的传统。
当我们在分析东北经济衰退的时候,总是会把“企业办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归为原因之一。在过去,东北的“企业办社会”占了全国总量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围绕着这些国有企业,东北建立了非常多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配套设施。
虽然“企业办社会”确实成为了阻碍国企长期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我们必须要承认在过去“企业办社会”的过程中,确实为东北建立了非常好的教育配套资源。正是这些厂办学校成为了日后东北实现有教无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东北的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笔者初中时就曾就读于厂办的初中,当时在微机课上,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PS、dreamweaver等软件的学习,时间是2003年。
千万不要小看基础教育对于成为主播的重要性。毕竟读书识字,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是成为主播的基础。虽然说从事直播与学历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从数据来看,学历越高的主播确实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大多数主播在从业时间长了之后,都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和平台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很显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主播就是要比一般的主播具备更强的内容扩展性,平台适应力也更好。
像是知名主播女流,她曾以自治区理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主机游戏主播。那么她在直播游戏之外,还会在“心灵砒霜”里去分享一些关于成长、学习的话题,内容具备很强的拓展性。
2017年,爱奇艺联席总裁徐伟峰就下过断言:内容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将成为关键。
另外,据笔者观察,东北家长是全国较早的一批会主动引导、培养孩子兴趣的家长,会为孩子学习跳舞、音乐投入资金,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就是著名钢琴家郎朗。
站在1990年的视角,在中国仅有的32个特大城市之中,东北就占了8个。当时的全国四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还有一个就是沈阳。东三省的城镇化率在当时也是傲视全国。因此东北相对优渥的经济条件,再加上东北向来有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完全能够支撑起东北家长对于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
而这些80年代、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东北孩子,有些就凭借着自身学习的才艺成为了直播平台中的佼佼者。
东北地域特点造就东北草根艺术形式
杨澜问李建:“为什么你觉得东北人有幽默细胞?”
李建:“可能跟这个天气有关。因为东北一年有六个月是冬天。以前也没什么电视,只能靠幽默、讲段子来度过漫长的冬季。”像是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二人转”就是脱胎与此,甚至在二人转的浮夸舞蹈之中,我们都能依稀看到东北萨满教的影子。
笔者认为东北文艺有两个特点:直白、接地气。像是东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就是取自于农闲之后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内容上无所不有,甚至包含了男女之事的露骨桥段,一点也不含蓄。但恰恰正是这种足够直白、足够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让不少的段子都能够被普通人快速学习和传播。
渐渐地,这些东北当地文艺形式的语言风格就被普通东北人加入进了日常的对话之中,形成了东北话有点喜感的表达形式。更别说近二十年来,一个接一个的来自东北的春晚小品演员,对东北话的普及和经典句式的传播起到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大多数外地人觉得东北话很搞笑?八成就是受到赵本山、沈腾、宋小宝等演员的影响,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你说话太有搞笑了!”
“我没想搞笑啊。”这句话成了为很多东北人在与外地朋友交流时遇到的困扰。
另外,因为东北地理位置前突,在历史上东北就是一片不同人群与文化交融并蓄的土地,在近代这一点格外明显。
东北作家骆宾基的父亲就是经常游走于中俄之间的茶商,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
各个语种的交流磨合,为东北话引入了大量的摹拟词,有些用来模拟声音,有些用来模拟动作。东北话里的摹拟词无论是数量还是使用频次都远高于其他方言,比如说“咔咔地”、“稀里哗啦”、“吭哧瘪肚”。这些词语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方便跨语种交流而来。因此就算你是第一次听,也能八九不离十的猜出这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第三点,毕竟普通话与东北话同出一脉,因此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也间接为东北话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帮助东北主播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普遍接受。
全国都能听懂的语言,加上喜感的表达方式,这是东北主播能够脱颖而出的先天优势。而这些特点,都是东北当地百余年来文化交流的结果,写满了东北人在这片黑土地上的生活故事。
但是我们仍要注意到,在很多东北艺术表演形式中存在有大量的浮夸表演、劣质内容和反智行为。为了吸引眼球,这样的“文化糟粕”被一些主播搬到了直播平台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何整治这些不上台面的垃圾内容成为了让很多直播平台头疼的事情。
直播,东北人试错成本最低的一次创业
经过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和下岗潮,在东北人的观念里,“稳定”成为了高于一切的首选要素。甚至在儿女择偶的标准里,“稳定工作”也是高于一切的硬性指标。有不少东北家庭宁愿走后门、托关系花费几十万的好处费,也要给子女谋求一个月薪几千元的稳定工作。
国企改革对于东北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这里面既包含有对往昔国企生活的眷恋,同时也有时代大潮之下,小人物的自哀自怜。
不得不说,东北社会这种对于稳定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的诞生。而且追求“稳定生活”在东北有着相当的历史渊源。
在日本旅行作家小越平隆在1898年写就的《满洲旅行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三十二年四月,由奉天至吉林,日日共寝食于客店者,皆是山东之移住民,无非在浦盐耕稼之人群也。此等固无正确之统计,人口之调查。又其行程之道路,有由汽船者,有由木船者,有由路陆者,无一定之轨道,故其详细不得而知。大约年年有七八万或十万内外而已,然亦非尽住于满洲者也。”
这些千里迢迢来东北闯关东的先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东北人对于“稳定”的偏好是含在血液里的。正是两三百年前族群的流离失所,让东北人形成了对“不稳定”的恐惧。
正是对“稳定”的过分追求,让东北人很少敢于全身心的投入进“大起大落”的创业之中。
除此之外,有人曾对比过北方人和南方人创业的区别,指出造成南北方创业环境差异的,其实是家庭的力量。南方人创业,宗族可以为其提供资金、市场、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从建立起家族式作坊开始,一步步做大。而北方人创业,由于宗族之间的纽带并不那么紧密,因此个体在创业上就很难获得来自亲族的支持。
对“不稳定”的畏惧、家庭对创业的支持力度有限、东北经济乏力等原因,让东北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前期投入成本小、无惧失败的创业项目。
而直播,毫无疑问就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撑起一个东北人的直播梦想。就算最终效果不理想,顶多就是花费点流量和时间,成本完全可控。
另外还需注意一点,直播这种新兴行业并不需要太多的社会协作,一个人完全就能胜任。整个过程不用走后门、拉关系、填写各种申请表、到处盖章。没有这样那样的麻烦,东北的直播就自然而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商业业态。
尾声
在电视剧《闯关东》里有这样的一句话:闯关东咱靠的就是这个闯劲,你现在这个闯劲没了,到哪都好不了。
很多人觉得东北人很矛盾,他们既向往安稳的生活,却又连年不断的有一大批人南下去全国各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在清朝的时候,为了不让外族进入清朝的“龙兴之地”,于是从皇太极开始,清朝统治者便在辽宁等地修筑了名为柳条边的土堤,控制东北,隔绝此地与外部的人口流动。
但随着清朝末期,统治阶层逐渐放松了对东北的人口管制,于是无数来自直隶、山东的人就携家带口远赴东北安家,形成了如今东北人的主要群体,造就了东北百余年来的繁荣。
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只要拆开思想和制度上的藩篱,骨子里就存在冒险精神的东北人自然就会发现新的机会。不排除在未来,直播和各类新媒体的盛行会成为东北发展的新支点,让东北发展萌生出新的活力。
也许如今的东北因为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而被指责为“钝根”,但是敢闯敢拼才是东北人拓荒精神的底色。创新这件事,有些时候更靠勇气。